棋王 (1988)
简介 南方边陲小镇,绰号“钉子李”的老人自恃棋艺高超,他将老将钉在棋盘上,声称无人能令他拔钉挪将,独孤求败。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百万青年上山下乡。小镇新来的书记(牛犇 饰)输棋后愤愤不平,派下属去城里寻找擅长琴棋书画的人才。外号“棋呆子”的北京青年王一生(谢园 饰)稀里糊涂成了破坏文化大革命的现行反革命,最后被寻找他的人救了出去。他似乎对所要去的地方根本没任何想法,只要有饭有棋就一切都好。“何以解忧,惟有
下棋。”呆子一心只在棋局,他将在那个陌生的所在和各路高手留下令人神往的对决…… 本片根据阿城的同名小说改编,并荣获1989年度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谢园)。©豆瓣
比较一般,不过比起港台那版借题开脑洞的脸谱化滑稽戏来,对知青生活和原著精神的表现无疑算是不错的了,为这份平实质朴再加一星,写实还得看大陆。港粉就别扯什么“格局”了,堆点政治符号、搞点含沙射影就叫格局了?什么时候格局这么不值钱了?玩笑不是那么开的,难怪如今塞点象征隐喻的就敢封圣称神
我参演的配角
太差了。虽然是阿城编剧,但电影化的呈现为零,完全没有了原著的精神气质。摄影完全不考虑光线和运动,开头几分钟的黑场长镜头太雷人了,大量固定长镜头拼命拍冗长无聊的对话,以至于二十分钟过去了情节没有任何推进,甚至主角出场半天都没看清脸长什么样。相比之下,梁家辉那一版甩这部一百条街。
拍的很严整,很忠实原著。严整是优点,也是包袱。没有挥洒的感觉,没有那种饱满的对立统一关系。大环境人们的挥洒热血和运动本身的残酷抹杀,个人的命运飘零和气势的大气磅礴。这种激荡人心的东西没有。可能源于政治的敏感和经历过的那代人的自觉沉重,把情感压抑了。相比,香港版又过于放大与澎湃。
港版奇情,看得人爽,也天马行空;内地版敦重,四平八稳,也仿佛说书。但两版皆不如阿城的小说原著。
没有港版那么浓重的红色恐怖,更多的是第四代那种刻意的沉重。与梁家辉相比,谢园的悲壮感和荒谬韵味都差了一些,其实他拿出《孩子王》中的七成就行了。
回忆母亲的那场戏谢园演得真好,不过真个片子除了最后的群P之外情节太零散了,莫名其妙的时间跨度,前面也没怎么体现出棋王牛在哪。
看完只有一句话印象,蛮好蛮好
看完《孩子王》再看这部,落差有点大,相形之下,陈凯歌拍了一部有自己美学追求的「电影」,而这部却只满足于将文字机械影像化(且几乎虚焦了时代背景);电影层面实在缺乏功力,除了乡间原始生态呈现的质感(这点好评,小镇的青石板路与建筑太美了),光线层次几乎没有,开场一刻钟之内尤为明显。比起港版的放飞与脑洞,显得稳健有余,灵动不够;不过车轮战场景拍得甚是惊心动魄,隐隐有武侠风,巷子里的来回指代时间流逝。阿城太喜欢「火」的意象了。
http://www.56.com/w46/play_album-aid-8647987_vid-NTQ3MDUwOD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