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影库
艺人
影评
专题
发布页(防丢失)
电影狗搜索
haodyg.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影库
>
罗马 (2018)
预告片
导演:
阿方索·卡隆
主演:
雅利扎·阿巴里西奥
玛丽娜·德·塔维拉
迭戈·科蒂娜·奥特里
卡洛斯·佩拉尔塔
类型:
剧情
家庭
标签:
墨西哥
女性
黑白
文艺
剧情
国家/地区:
美国
墨西哥
上映时间:
2018年08月30日
IMDb
豆瓣
8
.2
分
简介 故事发生在墨西哥城的一个中产阶级社区“罗马”,讲述年轻女佣克里奥(雅利扎·阿巴里西奥饰)在雇主索菲亚(玛丽娜·德·塔维拉饰)家中工作,该家中索菲亚的丈夫长期在外,由女佣克里奥照顾索菲的四个孩子。突如其来的两个意外,同时砸中了女佣克里奥和雇主索菲亚,两人究竟该如何面对苦涩茫然的生活?四位孩子似乎是希望所在。 这是以导演阿方索·卡隆的儿时记忆铸成的影片,而卡隆其实就是片中某一位小孩。
相关影员
阿方索·卡隆
相关网页索引
热门影评
二十二岛主
2018年-08月
4分
威尼斯第4场主竞赛。近年来看到的最细腻的黑白影像,很喜欢,本以为会是乡愁故事,原来是一曲女性悲歌。以女佣视角为切入点,来展现记忆中的女性生活,但很多生存困境直到今天仍然没有改变。从洗刷地上的泡沫,到海边的惊涛巨浪,女主与她的主人一家人实现了精神上的涅槃,虽然人活着终究如逃不开大门的狗,但只要有希望,就一定还能走下去。至于男性,还是就在光着屁股耍棍子和踩狗屎中自我意淫吧。
蜉蝣
2018年-12月
4分
抱着15米巨浪的期待,看到的是2米高的波澜。
米粒
2018年-10月
3分
1971年墨西哥政府镇压革命的时候,在暴力和枪火中,怀孕的年轻保姆因为耽搁了救治而失去了孩子。本来这是个非常好的故事,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在一个时间点交汇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但正如《你妈妈也一样》,到这部《罗马》,卡隆的富家公子哥身份和视角限制了他的政治敏感度。他当然觉得暴力行为很残酷,但他的角度是“我不喜欢这些,它影响了我平静富足的生活,让我失去了朋友,让母亲失去了孩子”。所以,故事仅停留在“渣男本渣”后试图以阶级融合的方式展现女性主义,是比较表面,也不够有说服力的。(比如:不同阶层的女性的悲剧只是因为男的“渣”吗?)当然视觉、听觉上,这部片很好
芦哲峰
2018年-12月
4分
裸男舞棍,虎虎生风。听闻女友怀孕,转眼便无踪。一个女人经历渣男,就像一个社会经历革命,激情过后,留下一地狗屎。
陀螺凡达可
2018年-08月
5分
不同文本层次相互作用交融的同时共同承载了创作者对墨西哥对童年最私密最个人的回忆和情感,这种感性、私人同时又宏大的影像力量喷薄而出,犹如影片最后那一波又一波的巨浪不断冲击并试图淹没大银幕前的每一个观众。
外出偷狗
2018年-12月
5分
That’s way too much shit for one dog.
九只苍蝇撞墙
2018年-10月
2分
故作镇静的匠气横生。特别是当想起《风烛泪》中的怀孕女仆或者《海上花》中的平移镜头,更觉《罗马》的平庸。本质上,卡隆对那个时代墨西哥的整体动荡对于人个体情感意识的深层次影响并没有多少发自内心的认知,也正是因此他把精力全都放在了奇观化的场景塑造上,无论是印在地板砖上的飞机倒影,还是学血流成河的街头运动,从炮筒中蹿出的空中飞人还是汹涌吞噬的海浪,都仅仅起到了活报剧的马戏效应。特别是还因为要展示几个奇观把画幅拉伸到毫无必要的2.35:1,导致大部分画面都是摄影机反复摇来晃去而毫无新鲜内容,看的极其疲惫。卡隆本质还是一个好莱坞导演,不具备自我表达时的理性思维深度。
亵渎电影
2018年-12月
4分
卡隆在拿了奥斯卡之后,这部《罗马》非常的个人风格化,完全不在乎娱乐性,不在乎普通的观众,只有自己,是那种纯粹的视听语言秀。虽然没有烧钱的特效和大明星,但每场戏都用了大量的群众演员,还原街区的时代感和生活细节,拍摄难度反而比那些特效大片更难,数千人的群演在场景中有条不紊地表演,这也是一种难得一见的视觉奇观!在这部电影里,可以说没有故事,甚至没有主角,真正的主角是1971年墨西哥的社会氛围,导演的野心就是还原儿时记忆中的印象和感觉,想还原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难度系数可想而知。《罗马》的艺术品质绝对是大师水准,不过拿到国内电影院里放映的话,估计票房会很惨烈吧,它的好可不是《爱乐之城》那类富有大众娱乐性的好,不过还是希望会有更多观众会看。
Peter Cat
2018年-08月
4分
《罗马》让人困惑之处在于,这个与导演紧密相连的“童年往事”却出奇的抽离,缺乏一个介入过去的有效视角。从私人记忆角度来看,影片无疑太冷峻太客观;而从历史叙事视角来讲,《罗马》格局又太个人太细枝末节,尤其是游离在家庭和社会之中的女仆部分,充当隐喻的设计感太强。在革命日再次遭遇孩子的父亲,还紧接着产子,怎么听都像是中国坊间盛传那种某事件一句话小说的格局。
谢飞导演
2019年-01月
5分
确实名不虚传,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的这部黑白忆旧电影让人看得心悦诚服!这位导演是个对生活有着敏锐观察力与记忆力的电影作家,将对自己保姆个人命运的记忆和社会历史变迁结合得水乳交融,即细小而又宏大。特别是由导演自己掌机拍摄的画面,把场景、细节、人物表现得那么细腻,那么流畅,尤其是难产、灭火、救孩子几个高潮戏的长镜头拍得太棒了,调度、运镜、采光、构图等都值得学电影的人反复琢磨、学习。在今天极度娱乐化、低俗化的现实面前,作者还能坚持拍出如此扎实、光彩的作品,值得打满分!
相关影视
蝴蝶飞舞时
7
.0
分
2001年
美国
墨西哥
剧情
爱情
犯罪
/
Salma Hayek
Edward James Olmos
行走距离
8
.3
分
2015年
墨西哥
剧情
喜剧
/
卢卡·奥尔特加
毛里齐奥·艾萨克
约耳·菲格罗阿
玛尔塔·克劳迪亚·莫雷诺
面朝大海
7
.5
分
2012年
墨西哥
剧情
/
劳尔·门德兹
娜塔丽·科尔多瓦
费尔南多·古林
查罗·洛佩斯
女人之湖
7
.9
分
1966年
日本
剧情
爱情
/
冈田茉莉子
露口茂
早川保
夏圭子
八月
7
.1
分
2016年
中国大陆
剧情
家庭
/
孔维一
张晨
郭燕芸
塔洛
7
.7
分
2015年
中国大陆
剧情
/
西德尼玛
杨秀措
另一个故乡
8
.7
分
2013年
德国
法国
剧情
历史
/
扬·迪特尔·施耐德
安东尼娅·比尔
麦斯米兰·沙伊特
玛丽塔·布劳耶
大地
6
.6
分
2021年
美国
剧情
/
罗宾·怀特
德米安·比齐尔
莎拉·道恩·普莱奇
金·迪肯斯
沃伦·克里斯蒂
芬莱·沃杰塔克-希松
罗马
6
.3
分
1989年
意大利
纪录片
短片
罗马的猫
8
.6
分
2007年
美国
纪录片
罗马书 8:37
暂无评分
2017年
韩国
罗马斗兽场
7
.1
分
2007年
英国
剧情
TOP
威尼斯第4场主竞赛。近年来看到的最细腻的黑白影像,很喜欢,本以为会是乡愁故事,原来是一曲女性悲歌。以女佣视角为切入点,来展现记忆中的女性生活,但很多生存困境直到今天仍然没有改变。从洗刷地上的泡沫,到海边的惊涛巨浪,女主与她的主人一家人实现了精神上的涅槃,虽然人活着终究如逃不开大门的狗,但只要有希望,就一定还能走下去。至于男性,还是就在光着屁股耍棍子和踩狗屎中自我意淫吧。
抱着15米巨浪的期待,看到的是2米高的波澜。
1971年墨西哥政府镇压革命的时候,在暴力和枪火中,怀孕的年轻保姆因为耽搁了救治而失去了孩子。本来这是个非常好的故事,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在一个时间点交汇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但正如《你妈妈也一样》,到这部《罗马》,卡隆的富家公子哥身份和视角限制了他的政治敏感度。他当然觉得暴力行为很残酷,但他的角度是“我不喜欢这些,它影响了我平静富足的生活,让我失去了朋友,让母亲失去了孩子”。所以,故事仅停留在“渣男本渣”后试图以阶级融合的方式展现女性主义,是比较表面,也不够有说服力的。(比如:不同阶层的女性的悲剧只是因为男的“渣”吗?)当然视觉、听觉上,这部片很好
裸男舞棍,虎虎生风。听闻女友怀孕,转眼便无踪。一个女人经历渣男,就像一个社会经历革命,激情过后,留下一地狗屎。
不同文本层次相互作用交融的同时共同承载了创作者对墨西哥对童年最私密最个人的回忆和情感,这种感性、私人同时又宏大的影像力量喷薄而出,犹如影片最后那一波又一波的巨浪不断冲击并试图淹没大银幕前的每一个观众。
That’s way too much shit for one dog.
故作镇静的匠气横生。特别是当想起《风烛泪》中的怀孕女仆或者《海上花》中的平移镜头,更觉《罗马》的平庸。本质上,卡隆对那个时代墨西哥的整体动荡对于人个体情感意识的深层次影响并没有多少发自内心的认知,也正是因此他把精力全都放在了奇观化的场景塑造上,无论是印在地板砖上的飞机倒影,还是学血流成河的街头运动,从炮筒中蹿出的空中飞人还是汹涌吞噬的海浪,都仅仅起到了活报剧的马戏效应。特别是还因为要展示几个奇观把画幅拉伸到毫无必要的2.35:1,导致大部分画面都是摄影机反复摇来晃去而毫无新鲜内容,看的极其疲惫。卡隆本质还是一个好莱坞导演,不具备自我表达时的理性思维深度。
卡隆在拿了奥斯卡之后,这部《罗马》非常的个人风格化,完全不在乎娱乐性,不在乎普通的观众,只有自己,是那种纯粹的视听语言秀。虽然没有烧钱的特效和大明星,但每场戏都用了大量的群众演员,还原街区的时代感和生活细节,拍摄难度反而比那些特效大片更难,数千人的群演在场景中有条不紊地表演,这也是一种难得一见的视觉奇观!在这部电影里,可以说没有故事,甚至没有主角,真正的主角是1971年墨西哥的社会氛围,导演的野心就是还原儿时记忆中的印象和感觉,想还原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难度系数可想而知。《罗马》的艺术品质绝对是大师水准,不过拿到国内电影院里放映的话,估计票房会很惨烈吧,它的好可不是《爱乐之城》那类富有大众娱乐性的好,不过还是希望会有更多观众会看。
《罗马》让人困惑之处在于,这个与导演紧密相连的“童年往事”却出奇的抽离,缺乏一个介入过去的有效视角。从私人记忆角度来看,影片无疑太冷峻太客观;而从历史叙事视角来讲,《罗马》格局又太个人太细枝末节,尤其是游离在家庭和社会之中的女仆部分,充当隐喻的设计感太强。在革命日再次遭遇孩子的父亲,还紧接着产子,怎么听都像是中国坊间盛传那种某事件一句话小说的格局。
确实名不虚传,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的这部黑白忆旧电影让人看得心悦诚服!这位导演是个对生活有着敏锐观察力与记忆力的电影作家,将对自己保姆个人命运的记忆和社会历史变迁结合得水乳交融,即细小而又宏大。特别是由导演自己掌机拍摄的画面,把场景、细节、人物表现得那么细腻,那么流畅,尤其是难产、灭火、救孩子几个高潮戏的长镜头拍得太棒了,调度、运镜、采光、构图等都值得学电影的人反复琢磨、学习。在今天极度娱乐化、低俗化的现实面前,作者还能坚持拍出如此扎实、光彩的作品,值得打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