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在美国第二部:重建 (2017)
简介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美国处于列根的保守政权之下,正经历爱滋病危机。《天使在美国》正讲述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一群纽约客徘徊生与死、爱与性、天堂与地狱之间,挣扎求存、奋斗的故事。东尼.库什纳(Tony Kushner)的《天使在美国》可谓近几十年来最重要的戏剧之一。此剧共分两部分,总长逾七小时,于1992年至1993年间在伦敦英国国家剧院首演,并赢得普立兹戏剧奖等多项大奖。该剧有趣又感人,尖锐又富有深刻洞
见,以充满想象力的方法,探讨爱、痛苦、疾病、死亡、信仰、政治等主题,即使在25年后的今天,仍然发人深省。
11.25中间二刷,从12点半哭到22点,钦慕人家的自省和进步,在日益高压的风声鹤唳中……泪尽而亡。| 已经是新的时代,任何妄图倒退者(you know who),下场都是可以预见的,哪怕我们就是做炮灰……
之前对加菲的印象一直是好莱坞随机男 没想到他可以这么有趣 舞台剧果然考验演技 托维好可爱 脱完的时候真想冲上台去摸一把
I I I I I I am 其实我觉得加菲有点用力过猛
能在现场看到我老公背部全裸就已经赚回票价了。。 不过,请你转过来,你转过来我就给你五星。
从北京到纽约是10991公里,从1986年到2018年相差三十二年,犹太人共和党摩门教同性恋艾滋病,这一切以为很远,却并不陌生。不分阵营,勿问多寡,垂死求生,心怀宇宙。
如果说上部停留在对疾病本身的探讨和阐释,下部便以宗教为注脚,上帝与爱人的类比成为疾病的一体两面(上帝抛弃天使和人类,爱人抛弃疾病和爱情,皆隐含末日意味),疾病的意义空间向“意义”本身扩张,宗教的先进(倡导死亡)与保守(提倡没有死亡的世界)并存,爱情的嗅觉(身体分子化)与味觉(皮肤液体化)并存。从爱情谈及宗教(或曰反之),天使成为传播中介,千禧年后的混沌成为“重建”世界秩序的契机,而更为重要的则是对人类关系(个体/群体)的修复,当作为先知的凡人将私爱升华至博爱,选择尘世疾病和痛苦,选择成为“感受”的载体,选择成为“世界公民”,宗教学(或被戏谑地称为天使学)意义对人类来说还剩下多少——或许比“上帝已死”的论断更觉残冷,但是“疾病带走了我们很多人,但不是全部。世界只会向前发展,我们都将成为公民。”
Harper的部分走神,加菲的表演如果能收点是不是会更好。三星半
#北影节#重建的对象,是身体、制度、秩序、环境,更是信仰。上帝出走,天使崩塌,凡人该抓住什么才好——流水的爱情?幻想的友情?还是内心的伤痕?政治、宗教、艺术等等教义与主义抗衡一番,发现“公民”一词如此荒诞,更不可沉默。好喜欢Harper、Prior、Lou、Belize、Roy等角色,小狼更是福利。414
可能是在电影院坐得最久的一次… 情节进展戏剧冲突都主要在第二部了吧,场景变换的形式也丰富了。毫无内涵地感慨一下,结尾Prior戴上黑框眼镜立刻穿越回Peter Parker,这么多年,加菲一直是我心目中这世界上最好看的人之一啊…
几个角色在这一部里完全交织在一起,每一个都在舞台上撒发着熠熠的光辉,整体观感更胜上一部。小狼演技极速提升,虽然跟他的角色在这一部逐渐明确自己身份有关系,但他演的真的不错,特别是他在海边的惊世一脱!